在西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中鐵二十一局一批批“90后”“00后”員工,選擇遠離家鄉,從內地來到這片雪域高原,參加鐵路建設、市政綠化、校區建設。他們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西藏架起通向未來的“天路”,用“缺氧不缺信仰,海拔高志氣更高”的精神,書寫著鐵建新青年別具風采的“青春之歌”。
初夏時節,筆者沿著青藏鐵路,披風戴雪,來到拉薩中鐵二十一局藥王山環境整治工程項目部,在工地現場遇見畢業于陜西財經職業學院的23歲富平小伙雷璐璐。他身著羽絨服,面戴遮陽巾,頭戴遮陽帽,正在和工人們交流假山下的防水施工工藝。“我是學工程造價的,對這個水利項目的現場施工工藝和作業流程停留在書本理論層面,為了更好開展工作,我在辦公室忙完業務后,就鉆進工地,向工人師傅們請教”。
雷璐璐2022年畢業,2025年3月從山東臨沂的項目抽調到這里負責辦公室的工作。“這個陽光男孩面對繁雜的日常工作,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雷璐璐師傅楊旭旭介紹。
“大家都說西藏工地現場紫外線強,風力大,待在辦公室多好。但我就是想多學技能,再者,年輕不奮斗,何時去奮斗”。樸素的輕描淡寫的語言,卻折射出他的內心強大的進取精神。
楊旭旭是雷璐璐的師傅,其實也才28歲。他負責藥王山項目的技術工作。皮膚黝黑的他今年3月從云南妥甸工地來到拉薩。藥王山項目雖然規模不大,但要在兩個月內,將近8萬平方米的一個海鮮市場改造成公園,涉及土木、電氣、景觀、給排水等13個專業。工期太緊是這個項目的特點,而景觀綠化的成活率是這個項目的最大難點。
工期本來就緊,雪上加霜的是公園湖底施工中,只允許對施工范圍內距湖底1米高程以里實施降水作業,降水不到位,影響土方和防水施工,降水過多,藥王山上水位下降,將影響山上植被的水分補給。這個降水與工期的矛盾,讓大家急得吃不好睡不香。
“我們不能為了方便自己干活就不管山上的樹木,必須確保每一棵草木不受施工影響。”楊旭旭說,他們最終通過挑渠引水的辦法,將預施工區域的地下水通過挖渠引水到異地儲蓄,等湖底防水施工流程完工后,再將引出去的水引流回來,保證藥王山小流域的地下水守恒。
據項目負責人趙程鵬介紹,這里原為海鮮市場,既有許多樹木草皮,在改造施工時,為了保證這些樹木成活,他們與園林部門的專業工程師探討移栽保護措施。小到一塊草皮,大到一棵喬灌木,他們保證了全部移栽成活,受到園林部門的表揚。
“拉薩長一棵樹,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我們是來美化拉薩的,不能因我們的施工影響其他綠植的生長”。楊旭旭望著路邊已經完成的綠化區域,介紹著他們的艱難護綠旅程。
“00后”的張思雨是中鐵二十一局西藏公路項目的財務人員,畢業于西安財經大學,2024年主動請纓到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的西藏公路項目部從事財務工作。她到工地后,日常業務不僅能高效率辦結,即使棘手的工作,諸如清付供應商費用、協調銀行延遲下班時間為項目部辦理業務等這些以往不可能的事,她都辦成了,受到建設單位、供應商、銀行的肯定和尊重。
項目上的工作辛苦又枯燥,張思雨卻樂在其中。“我就是覺得和大家一起在這個環境中很有意義,不能讓缺氧的日子白白流逝。”
西藏公路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蔣遠志夸獎張思雨“生活很陽光,工作極潑辣”。中鐵二十一局西藏項目群總計員工216名,在他們主導倡議的“我為西藏留棵樹”春季植樹活動中,張思雨一襲工作服,手持鐵鍬,攀山挖坑,澆水培土。4月,西藏公路植樹點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0%左右,干一會兒得停下來喘口氣緩和一下艱難的呼吸,但她干得有板有眼,不畏高寒,頂著大風,冒著烈日,被大家愛稱為“項目部的半邊天”。
負責中鐵二十一局拉薩片區項目的武錦雖然只有30多歲,卻已經在青藏高原上工作了10多個年頭,強烈的紫外線讓這個天水白娃娃的膚色黝黑光亮,中等偏上的個頭,不胖不瘦,說話底氣十足,行動迅速果斷。
10余年間,他一路從青海玉樹災后恢復重建開始,走過了青藏高原的玉珠峰、昆侖山、清水橋、風火山、沱沱河、布瑪德、唐古拉。“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高寒缺氧,環境惡劣,因為公司需要我,項目需要我,就一路這樣走了過來。”作為200多人10余個項目的負責人,他不僅要操心大家的吃喝拉撒睡,而且還要確保項目的創效創譽育人。西藏自治區住建廳項目負責人說:“將項目交給中鐵二十一局,交給武錦這個團隊,我們是放心的。”
“這么多年來,公司在雪域高原上的業務范圍在不斷拓展,讓我感到非常榮幸。”作為項目負責人,武錦每年回家的機會很少,但他努力做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每天給親人打個視頻電話。“兒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失父親的角色,雖然陪不了他逛街購物,但我從網上買了他喜歡的樂高積木玩具,還有一些孩子喜歡的書籍,閑暇時間跟孩子交流一下讀書感受,就靠這些拉近我們父子的感情。”
在雪域高原,像雷璐璐、楊旭旭、張思雨、武錦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只是中鐵二十一局眾多建設者的縮影。他們的青春,在高原的風沙中磨礪得愈發堅韌;他們的夢想,在每一寸新修的鐵路、每一片蔥郁的綠地、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中熠熠生輝。他們讓缺氧的日子充滿奮斗的力量,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使命,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青春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