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山城軌道工程攻堅號角持續吹響。在十余載春秋的堅守奮斗中,有一名匠人,他以匠心如磐的定力扎根重慶軌道交通建設一線,他就是中鐵二十二局五公司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總工程師——劉廣龍。在禮贊勞動者的五月,這名37歲的建設者被授予“中國鐵建勞動模范”稱號。
劉廣龍參加中國鐵建勞動模范表彰暨事跡報告會(龔雪萍 供圖)
十三載光陰,劉廣龍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先后參與了海拉爾神寶小區房建工程、重慶軌道環線、重慶軌道18號線、重慶軌道24號線等重點工程建設,獲得重慶市重點建設工程勞動競賽“先進個人”、中鐵二十二局“工人先鋒獎章”“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扎根一線,技術尖兵顯擔當
時間倒回2012年盛夏,24歲的劉廣龍背著工具包來到了海拉爾草原,從技術員起步深耕一線。
作為神寶小區房建項目的新人技術員,他鉆研圖紙如琢寶玉,草原的紫外線曬得他脖頸脫皮,他卻總笑稱這是“免費的古銅色皮膚護理”。晚上七點多收工后,他匆匆扒完飯就鉆進項目部辦公室,反復核算、比對數據,隔壁桌的老工長打趣他“比監理還仔細”,他只是撓著曬得發癢的后頸笑道:“剛進場,得把每個樁號刻進腦子里才踏實。”
神寶小區房建項目(龔雪萍 供圖)
升任工程部長后,他統籌全局更顯嚴謹,既嚴守規范又優化工序銜接,帶領團隊在草原上搶出6個月工期,最終讓神華集團員工如期喬遷新居。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廣龍參與建設的三棟住宅樓及10000平方米的地下車庫始終保持著“零沉降、零滲漏”的紀錄。當晨曦再次掠過神寶小區的樓宇,那些挺拔的剪影,正是他用腳步丈量出的匠心注腳。
創新突破,智解難題立標桿
在重慶軌道環線項目中,劉廣龍團隊直面“上天入地”雙重挑戰——該站點一半高架上跨煙雨路,一半深埋于江南大道下方,施工環境險峻,車站與主要道路斜交,且所處坡面異常陡峭,環線四公里站蓋挖段距運營的軌道3號線墩位最近處僅約5米。
劉廣龍組織技術團隊開展課題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綠色環保山地復雜地區城市軌道車站蓋挖施工技術,成果在四公里站建設中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榮獲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工程建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微創新技術大賽一等獎、“振興杯”重慶軌道交通項目青年創新成果大賽銅獎等榮譽,其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并順利通過65項分部驗收、13項子單位驗收,為重慶軌道環線全線通車奠定堅實基礎。該項目先后斬獲“菲迪克工程項目獎”“重慶市市政金杯獎”,成為行業標桿。
環線告捷后,劉廣龍率隊轉戰重慶軌道18號線。他帶領團隊踏勘現場、模擬施工,優化出臺“全機械開挖場平土石方方案”,降低炮損風險與安全隱患,并主持編制項目前期策劃及實施性施組,為工程建設筑牢根基。
精細管理,降本增效樹標桿
2021年3月,劉廣龍被任命為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總工程師。重慶軌道24號線是重慶首條全自動駕駛的軌道交通線路,也是重慶首條采用云化物聯網融合平臺的軌道交通線路。
面對征拆滯后、圖紙調整等挑戰,他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深入優化設計方案:調整土石方開挖方案創效800萬元,改進屋面材料節省成本3000萬元。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使項目在“邊設計、邊施工”的復雜局面下實現階段性創效目標,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針對項目工期壓縮、專業交叉多等難題,劉廣龍以“安全質量、進度控制、降本增效”為核心,制定科學施組方案。通過調整排洪工程施工工藝,提前3個月完工;優化隧道開挖參數,提前2個月貫通;改進場平土石方回填工藝,縮短工期6個月。目前,該項目已順利完成試車線隧道貫通、綜合樓封頂等關鍵節點,為全線順利貫通提供堅實保障。
建設中的重慶軌道24號線鹿角車輛段(龔雪萍 供圖)
他注重團隊培養,踐行“傳幫帶”理念。以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為依托,牽頭開展QC課題研究,獲重慶市優秀質量管理小組Ⅱ類成果2項、Ⅲ類成果2項;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榮獲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優秀獎。在團隊共同努力下,重慶軌道24號線項目先后獲評重慶市“軌道建設優秀班組”“三星智慧工地”等稱號,并在2023-2024年連續四次信用評價中均位列全線第一,成功通過重慶“三峽杯”優質結構工程中間驗收。
從海拉爾房建項目的“技術新兵”到軌道交通的“創效能手”,劉廣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將青春熱血傾注于城市建設。他常說:“項目部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正是這份赤誠與堅守,讓他在技術創新、管理增效、團隊建設等領域屢創佳績。面對“工人先鋒獎章”“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這位青年工程師依然保持著“圖紙不離手,工地當戰場”的工作本色,在新時代基建征程上續寫著鐵建人的奮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