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試驗室能搞出什么名堂?”面對一些質疑,他用年輕人的熱愛與實干給出了答案——入職當年就在技能比武中拿獎,28歲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9歲作為檢測公司技術負責人,擁有自己的創新工作室,成為公司工程質量的“把脈人”。
在黃土與鋼筋的交響中,他用精密儀器探聽質量脈搏;在質疑與挑戰的淬煉里,他以熾熱匠心澆筑職業豐碑。他就是中鐵十一局一公司誠達檢測公司總工程師朱建敏。近日,34歲的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新時代青年先鋒”稱號。
榮獲共青團中央“新時代青年先鋒獎“(馮仕杰 攝)
突破自我,勤學善思“練匠藝”
朱建敏2014年參加工作,被分配到寶漢公路項目。在這里,他樹立了技能成才、技術強企的決心,工作僅4個月,便參加了一公司試驗技能比武,一舉取得三等獎的好成績。
然而,這只是開始。朱建敏深知,試驗檢測是工程質量管理的重要關卡,將試驗室視作“工程命脈的聽診器”,他堅持學在現場、服務現場,用專業技能護航工程建設。
在寶漢公路項目,朱建敏初步接觸試驗檢測工作,了解到鋼筋、水泥、砂、碎石、混凝土等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檢測合格后才能用于項目建設中,試驗員原來就是工程質量的守門員。也就是從那時,“質量守門員”的責任意識就深深扎進了腦海。
銀西鐵路項目彬縣隧道全長14.25公里,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黃土隧道,作為工區試驗室主任,他通過把好原材料入場關,嚴控混凝土出站關,前后聯動,定期復盤,建立起了一套混凝土管控體系,有效解決了在施工過程中常見的混凝土施工性能不佳、結構物外觀質量不良等問題。
朱建敏在一線鍛煉,也在一線成長。2019年,他入選十一局技能比武集訓隊,備戰中國鐵建職業技能競賽。他全身心投入,和隊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定期總結固化流程,加強體能訓練,最終他從8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了“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24年,中國鐵建團委又授予他“十佳青年技術能手”稱號,青年工匠的成長軌跡劃出耀眼弧線。
勇挑重擔,精技強業“鑄匠魂”
為提升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2020年,中鐵十一局一公司推動所屬誠達檢測公司市場化運營,公開競聘關鍵崗位。
競聘總工程師的人中,朱建敏最年輕。“從專業能力看,他沒有問題,但帶團隊他能行嗎?”然而,他的匯報打消了評委的疑慮——理論扎實、思路清晰,不僅了解掌握行業發展態勢,對檢測公司專業發展也有著長遠規劃。
競聘成為檢測團隊技術負責人,朱建敏成為把控全公司工程實體質量的關鍵人物。
他帶領技術團隊到外部調研、組織研討、探索技術框架,建立業務流程,牽頭編制《試驗室標準化建設指南》,讓試驗室建設有章可循;制定了《混凝土配合比管理辦法》,明確兩級審批制度,從源頭把牢混凝土質量和經濟性等問題。他牽頭推行的混凝土配合比優化,試驗設備升級改造,試驗檢測工藝優化等工作,近3年累計創效1200余萬元。
朱建敏(右)正在進行鋼筋力學性能檢測(馮仕杰 攝)
檢測公司能否走得長遠,檢測參數說了算??墒?,誠達公司初始檢測參數僅461項,很多原材、結構無法自檢,業務大量外流。
朱建敏參與制定了增項計劃,探討設備選型、改造環境設施、組織人員培訓,4次參數增項均通過評審,參數增至1397項,檢測能力“鳥槍換炮”,還培育出原材料化學分析、橋梁樁基檢測、隧道地質雷達檢測“三大品牌”。
四年過去,檢測團隊在有力服務內部需求的基礎上,市場化運行邁出堅實一步,2024年實現檢測業務承攬1223萬元。
傳道授業,百花齊放“育匠才”
朱建敏不僅是技術帶頭人,更是一位好老師。朱建敏創新工作室團隊中有全國技術能手2人、湖北省技術能手2人,湖北五一勞動獎章1人、他為企業培育了一批優秀專業人才。2023年,朱建敏被湖北省總工會評為“優秀帶徒名師”。
在“砼道中人”文化衫的溫暖印記里,藏著人才培養的密碼。2016年,朱建敏在銀西項目任工區試驗主任,項目試驗力量較為薄弱,他堅持手把手地講解試驗要領,示范實操步驟,定期開展內部比武、總結演講,提升業務能力;他把部門每個人的照片設計成心形,做成文化衫,取名“砼道中人”,凝聚團隊合力。三年內,先后有7名實習生在這里成長成才并通過業務考試,轉為企業一類用工,成為了公司試驗工作的中流砥柱。
到誠達公司任職后,他精心組織內外部培訓,95人次通過公路水運試驗檢測人員資格考試,188人次取得鐵科院鐵路試驗人員證書。
他把自己參加技能比武的心得編撰成冊,與大家分享交流,公司先后有11人在省部級和業主組織的競賽中獲獎。2022年,徒弟呂磊參加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朱建敏一邊兼顧工作,一邊傳授經驗、交流切磋。當徒弟呂磊高舉“全國技術能手”證書時,那個連續15天晝夜陪練的身影,已在行業天空點燃新的火種。
朱建敏和團隊在創新工作室(馮仕杰 攝)
“工作中一定要嚴謹、嚴謹再嚴謹!”朱建敏的徒弟王波說,師傅經常教導大家要做工程質量的“把脈人”。十年砥礪,朱建敏以試驗儀為筆,以數據為墨,在神州大地的宣紙上揮毫——從雪域高原到江南水網,從全國最長黃土隧道到國內首座跨海高鐵矮塔斜拉橋,30余項重點工程在他筆挺的工裝褶皺里生長,毫米級的精度化作綿延萬里的質量長城。當“新時代青年先鋒”的稱號與山河共振,朱建敏依然俯身試驗臺前,用精密儀器聆聽混凝土的心跳,以匠人之魂守護著基建強國的錚錚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