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戰蜜蜂箐
胡清碧,鐵道兵一師工程師,爆破專家,中共九大代表,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圖為胡清碧(左二)在襄渝鐵路指導施工。
我于1965年8月從成都鐵路工程學校畢業,到鐵道兵一師參軍入伍。從此隨部隊轉戰南北19年,先后參加了成昆、襄渝、兗石鐵路建設,直到1984年轉業離開部隊。幾十年過去了,每當回想起軍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鐵道兵戰士艱苦奮戰的場景總是一幕一幕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令我難以忘懷!
會戰蜜蜂箐便是這眾多場景之一。
(一)
1966年,我們鐵1師擔負的成昆鐵路一昆段(一平浪至昆明)工程,進入最為緊張的決戰階段。
蜜蜂箐2號隧道長1338米,在成昆線算不上長大隧道,但此時離鋪軌最多只有半年時間,按當年鐵道兵部隊的施工技術水平,工期特別緊張。而這里西距廣通還有30多公里,是從昆明鋪軌過來的先經之地,所以工期只能提前,不能延后。
我們到新工點后,只簡單安營扎寨便立即投入緊張的施工。在連續四五個月的時間里,部隊每天4班倒,連軸轉,沒有休過星期天和節假日。時逢高原多雨季節,那條連接滇緬公路、跨過響水河、分岔通往3個洞口的施工便道,經常泥濘不堪,全靠施工部隊在倒班間隙分段維修;否則,施工物資和人員都無法進出。連工程技術人員、營連勤雜人員都隨叫隨到,去完成物資裝卸、現場清理等臨時性工作,工地上整天一片忙碌。
(二)?
蜜蜂箐2號隧道出口石質堅硬,施工中采用日式鉆孔臺車全斷面開挖、毫秒電雷管爆破、錨桿噴混凝土支護等新技術。一營技術組內,我們幾名剛分來的實習生被派去學習運用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我就到了導坑掌子面上學習毫秒電雷管爆破作業。
要熟練掌握這套新技術,不僅需認真學習相關技術理論,更要到現場實地觀察,親手操作,在不斷實踐中修正方案,尋得最佳爆破效果。我就堅持和鉆孔班、爆破班一道,每天都到施工現場去,從選雷管、加工炸藥包、裝炮眼、連接爆破網絡,到檢測、起爆一道道工序去學、去看、去做,并把好關。有時還要登上臺車,與鉆孔班一起研究布眼、鉆孔方案。每當炮聲響過,我也和他們一樣率先沖進現場,排除隱患,查看爆破效果,確認安全后其他施工人員才能進入。那時,爆破面上硝煙彌漫,粉塵像濃霧一樣擴散。特別是導坑還未貫通時的掌子面,爆破后,濃烈的硫黃味和濃厚的粉塵往往讓人睜不開眼、開不了口。施工每天4班倒,晝夜都分別有兩次爆破作業。大家照顧我是女同志,開始只讓我白天進隧道,晚上不讓去,到放炮時間也不叫我。為了掌握夜班放炮的實情,我除了囑咐爆破班同志晚上叫我外,還根據壓風機房機器聲響、停的規律把握時間,甚至在睡覺前多喝水,晚上好醒來,以免誤時。
就是這樣,從蜜蜂箐2號隧道開始,我便與爆破作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那以后的鐵路施工中,我曾親手開展過無數次大、中、小型爆破作業。每當炮聲響過,看到一座座山頭被炸開,一條條溝壑被填平,在那里建成了路基、車站、橋涵時,心中總會涌起成就感和當鐵道兵戰士的自豪感;自己也逐漸從原來膽小瘦弱的小女兵成長為一名常年奔走在鐵路工地上的女炮手。
(三)
在蜜蜂箐隧道會戰中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有那場突如其來、驚心動魄的泥石流,以及面對災難時,戰友們表現出的英勇與頑強。1966年8月26日夜,我和爆破班隨夜班連隊一起進隧道繼續施工。此前,陣雨已下了半個多月,當天深夜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當我放完炮,準備返回時,洪水已經漫入隧道口近一人深,無法步行出洞。戰士們只好把我扶上運渣的電瓶車頂,送出了隧道。此時,四周全被隆隆的洪水聲淹沒。回到宿舍,水已漫入室內,鞋子、雜物都漂在水上。不多時,門外那塊巨石突然被卷入洪水中沖出了100多米遠。正當我們幾個女同志緊張害怕時,營部電話通知我們緊急到隧道口上方的技術組辦公室躲避。天亮一看,我們平時上下班往返的山溝已面目全非。2號、3號隧道之間的那座涵管,連同基礎被沖出了100多米遠,留下一個巨大的豁口。靠河邊的房子沒有了,營部的庫房也倒塌在洪水中。這時,從二、三營駐地傳來了更加不幸的消息:
昨夜凌晨,從大箐溝山頂下來的洪水和泥石,裹挾著1、2號隧道口之間施工的棄渣,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瞬間填平了大半個山溝,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
早上,附近一團的戰友給我們送來了饅頭,可誰有心思吃呢?直到中午,教導員進行心理疏導,大家才慢慢止住悲傷。一連好多天,干部戰士心里全都沉甸甸的,那兩條山溝里的空氣也顯得格外凝重。
雖然遭受如此巨大的傷痛,但部隊并沒有垮下。大家一邊尋找、掩埋烈士遺體,一邊擦干眼淚,清除淤泥,擦洗機具,又立即投入施工。同志們決心化悲痛為力量,把遇難戰友留下的擔子挑起來。隧道施工一天也沒有停歇過,這讓我平生第一次深深體驗到“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精神。
我們一營在熟練掌握了日式臺車使用的相關技術后,施工進度加快了許多,終于搶在11月底貫通了隧道,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在鋪軌機到來前,我們又整裝奔向鐵1師在金沙江的新黃段(新江至黃瓜園)施工管區,拉開了“苦戰金沙江”的序幕。
當年,鐵道兵戰士就是這樣心懷祖國,在“艱苦為榮、勞動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激勵下,從一個戰場奔向又一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