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北車站 綠皮小火車
鐵路人愛鐵路,喜歡講鐵路的歷史和故事。閑暇時光里,穿行在鐵路的軌枕間,拍攝一代代鐵路建設者們精心繪制的畫卷。
對于很多的武漢人來說,徐家棚是一個熟悉的地名。而對于國內外資深鐵路迷來說,武北車站更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紛紛慕名而來。武漢“文青”們不到武北車站留影,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武漢伢”。
1912年,粵漢鐵路北段開工,終點站的選址曾有兩個備選方案,一個是徐家棚,另一個是鲇魚套,湘鄂線總工程師、英國人格林森在考察了武漢的地勢之后認為“水陸聯運,以徐家棚為宜,地面開闊,外有武豐堤作為保障,水流不急,江面平闊。”詹天佑在督辦粵漢鐵路的時候,已考慮蘆漢和粵漢接軌的事情,因此濱江的徐家棚正式成為粵漢線的起點站。
1919年,徐家棚車站建成票房,并辟有223平方米的大廳供旅客候車。1937年3月,徐家棚站與長江北岸劉家廟站之間的鐵路輪渡通航,一時間,乘火車過長江成為江城人民最時髦的事情。徐家棚也迎來了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商業發達,店鋪林立。1938年,徐家棚站的客運室被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炸毀。
解放后,打通粵漢鐵路,重振武漢這座老城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徐家棚車站的歷史地位凸顯,1950年8月1日,徐家棚站正式更名為武昌站。1953年1月,改名為武昌北站。1957年長江大橋建成之后,徐家棚的地位被武昌南站取代,南站更名為武昌站,成為武漢這座城市的名片。
1958年,武昌至大冶的鐵路通車,徐家棚成為重要的鐵礦石中轉站。九十年代,徐家棚經歷了最后的客運歷史,隨著武九鐵路的通車,武昌開往福州的291/0,開往南昌的297/6次列車都在武昌北站辦理旅客乘降。2000年10月21日,武昌北站這里便全面停辦了客運業務,成為了單一的貨運車站。
武漢綠皮小火車早在“文革”時期就已開行,軌距為標軌,全程70公里,免費,客串著公交角色。當初,該車是作為武漢局鐵路職工班車使用,后來也成了沿途居民的“公汽”。在鐵路系統被編組為8310、8311、8303、8308次,每天早晚,兩班對開,沿著武昌邊緣,穿越沙湖、南湖,也穿過城市中心。
每天清晨天還未亮,這兩列綠皮的小火車便在城市穿梭。它沒有開出武昌城,卻好像穿越了時光。在武昌北站,綠色的小火車里,曾上演過許許多多令人唏噓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武漢大學的男生,在武昌北站登上一列綠皮小火車,在車上邂逅了一位華中師范大學的美麗女生,兩個人在火車上相知相戀,迅速墜入愛河,成為人人羨慕的校園情侶。畢業前女生患了重病,手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女生術前的唯一愿望便是希望和男生再坐一次綠皮小火車。知道女生的愿望后,男生找到了自己的同學,還有小火車上的列車員,為女友精心策劃了一次生命之旅。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女孩擦干眼淚,將自己打扮得美麗動人,然后準時到達武昌北站。站臺上的所有人都對著女孩微笑,帥氣的男孩從人群中走出來,將女孩款款引上小火車,而車廂里早已貼滿了祝福的卡片……每到一站,便有一對陌生的男女上車,送給女孩一束美麗的波斯菊,以及一張寫著“我們把百分之十的好運借給你”的卡片……故事的最后,小火車走了八站,女孩得到了八對陌生人送的百分之八十的好運。這些好運讓女孩懷著百分之百的信心面對了手術,而手術果真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可以說,這趟綠皮小火車幾乎是武昌城里最文藝的兜風方式了,它沿著武昌邊緣,一路兜兜轉轉,串聯起武昌、青山、洪山。坐著火車上,總是會讓人覺得穿越回小時候,那時候還沒有高鐵動車,坐上一班綠皮火車就可以開心好久。
綠皮火車在城市里穿梭往返,駛過了記憶,穿越了時光。后來甚至有人把它列入在武漢一定要做的100件事,有人傳言情侶坐了這班車就能走到結婚。
2年前,武漢各大報刊新聞連篇累牘地報道:武漢市政府為加速武昌城市建設的步伐,讓武昌沿江片區成為大武漢的一張名片,決定拆遷“廢棄”多年的武九鐵路北環線,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利用周末,多次登上綠皮小火車,用相機記錄了鐵路沿線的點點滴滴。
2018年5月21日《楚天都市報》原標題:18.4公里長的武九鐵路北環線正式啟動搬遷,長江主軸舒畫卷,今起潑綠江南岸。生態文化長廊南起武昌區大東門社區,北至青山區建設十路三環線戴家湖公園,一線串珠,四廊融合,精心打造展現城市活力的六大亮點區段:小東門山城錦帶、沙湖湖岸廊橋、月亮灣城市陽臺、四美塘鐵路文創天地、八大家創意工坊、青山鐵路樂園。2021年初建成后,長江主軸上將增添一個重要景觀帶。
2018年5月20日,武九鐵路北環線的“綠皮小火車”,戛然而止。地上的鐵路雖然沒有了,地下的軌道修建起來了。武漢地鐵的八號線將和五號線、七號線一起在徐家棚換乘。但我們終究不會再坐上那一班綠皮小火車,走向遠方了。
“綠皮車”的記憶可以沖淡,衣裝可以改變,速度可以更快,但是在一代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中,曾經搭載過遠赴邊疆的戰士、下鄉再教育的知青、跨國界友人的它,不會輕易被遺忘,因為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歷史中有它的軌跡。